什麼是皮膚癌
皮膚癌是一種由皮膚細胞異常增殖所引起的癌症。正常情況下,皮膚細胞會根據身體的需要進行生長與分化,之後自然凋亡,整個過程受到嚴格調控。然而,當皮膚細胞的DNA因外在因素(如紫外線)受損或發生突變時,可能導致細胞失去對生長和分裂的控制,進而產生異常增生,形成腫瘤。
皮膚癌通常好發於經常暴露於陽光下的部位,如臉部、脖子和手臂等區域。
好萊塢知名影星——飾演「金鋼狼」而聞名的休·傑克曼(Hugh Jackman),就曾多次公開分享他與黑色素瘤對抗的經歷,藉此提醒大眾重視紫外線防護與皮膚癌的風險。

皮膚癌的危險因子
1. 紫外線暴露:長時間暴露於陽光或人工紫外線源(如日光浴燈)是皮膚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特別是長期在陽光下日曬工作的農民、漁民、工人。
2. 皮膚的膚色:白皮膚的人群通常更容易患上皮膚癌,特別是黑色素瘤。較深色的皮膚(如亞洲人或非洲人)通常具有較高的天然防護,但仍然會受到紫外線傷害。
3. 家族病史:直系親屬(如父母、兄弟姐妹)曾經患過皮膚癌,尤其是黑色素瘤,則患病風險會提高。
4. 免疫系統問題:免疫系統功能的異常也可能導致皮膚癌的發生,例如:愛滋病患或曾接受器官移植後服用免疫抑制劑的人,其免疫系統被抑制,增加了皮膚癌的風險。
5.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皮膚癌的風險也會增加,尤其是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在較年輕的患者中,黑色素瘤的發病率較高。
6. 皮膚病史、疤痕或慢性傷口:以前曾經診斷過皮膚癌的人,或皮膚上的疤痕、慢性傷口或皮膚炎、長期無法癒合的潰瘍傷口,及痔長得特別多或是有特殊形狀痔的人,也可能增加皮膚癌的風險。
7. 暴露在化學物質的環境:長期接觸輻射物質、瀝青、煤油或是焦油的工作者,可能會增加皮膚癌的風險。
8. 含砷地下水:烏腳病流行地區,在慢性砷中毒後,約10~20年後皮膚會慢慢出現多發性皮膚癌,包括基底細胞癌、麟狀細胞癌及波文氏症(麟狀細胞癌的零期癌)
9. 遺傳因素:遺傳基因中的一些變異也可能增加患皮膚癌的風險,例如:表皮溶解水皰症(泡泡龍)、白化症(白子)、著色性乾皮症等等先天遺傳疾病,因先天基因缺陷,導致人體皮膚較為脆弱容易反覆受傷、對紫外線的傷害更敏感、或修補突變功能下降等等,導致個體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增高。
皮膚癌是一種由皮膚細胞異常增殖所引起的癌症。正常情況下,皮膚細胞會根據身體的需要進行生長與分化,之後自然凋亡,整個過程受到嚴格調控。然而,當皮膚細胞的DNA因外在因素(如紫外線)受損或發生突變時,可能導致細胞失去對生長和分裂的控制,進而產生異常增生,形成腫瘤。
皮膚癌通常好發於經常暴露於陽光下的部位,如臉部、脖子和手臂等區域。
好萊塢知名影星——飾演「金鋼狼」而聞名的休·傑克曼(Hugh Jackman),就曾多次公開分享他與黑色素瘤對抗的經歷,藉此提醒大眾重視紫外線防護與皮膚癌的風險。

皮膚癌的危險因子
1. 紫外線暴露:長時間暴露於陽光或人工紫外線源(如日光浴燈)是皮膚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特別是長期在陽光下日曬工作的農民、漁民、工人。
2. 皮膚的膚色:白皮膚的人群通常更容易患上皮膚癌,特別是黑色素瘤。較深色的皮膚(如亞洲人或非洲人)通常具有較高的天然防護,但仍然會受到紫外線傷害。
3. 家族病史:直系親屬(如父母、兄弟姐妹)曾經患過皮膚癌,尤其是黑色素瘤,則患病風險會提高。
4. 免疫系統問題:免疫系統功能的異常也可能導致皮膚癌的發生,例如:愛滋病患或曾接受器官移植後服用免疫抑制劑的人,其免疫系統被抑制,增加了皮膚癌的風險。
5.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皮膚癌的風險也會增加,尤其是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在較年輕的患者中,黑色素瘤的發病率較高。
6. 皮膚病史、疤痕或慢性傷口:以前曾經診斷過皮膚癌的人,或皮膚上的疤痕、慢性傷口或皮膚炎、長期無法癒合的潰瘍傷口,及痔長得特別多或是有特殊形狀痔的人,也可能增加皮膚癌的風險。
7. 暴露在化學物質的環境:長期接觸輻射物質、瀝青、煤油或是焦油的工作者,可能會增加皮膚癌的風險。
8. 含砷地下水:烏腳病流行地區,在慢性砷中毒後,約10~20年後皮膚會慢慢出現多發性皮膚癌,包括基底細胞癌、麟狀細胞癌及波文氏症(麟狀細胞癌的零期癌)
9. 遺傳因素:遺傳基因中的一些變異也可能增加患皮膚癌的風險,例如:表皮溶解水皰症(泡泡龍)、白化症(白子)、著色性乾皮症等等先天遺傳疾病,因先天基因缺陷,導致人體皮膚較為脆弱容易反覆受傷、對紫外線的傷害更敏感、或修補突變功能下降等等,導致個體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增高。
皮膚癌的症狀 .jpg)
皮膚癌的分類
1. 基底細胞癌:這是最常見的皮膚癌類型,通常發生在長期暴露於陽光的皮膚區域,通常生長緩慢,並且很少擴散到其他部位,但如果不治療,可能會導致局部神經被破壞。
2. 鱗狀細胞癌:亞洲第二常見皮膚惡性腫瘤,更具侵襲性,會較快地擴散,常見於暴露於陽光的部位,像是臉部、手部和耳朵,並且有可能向其他器官轉移。
3. 黑色素瘤:亞洲第三常見皮膚惡性腫瘤,惡性度最高,是最危險的一種皮膚癌,生長速度快,並容易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黑色素瘤的顏色和形狀不規則,通常出現在已有痣或色素沉澱的地方。
4. 默克細胞瘤:是一種罕見的侵略性皮膚癌,較黑色素瘤更為惡性、病程進展更快速,臨床癒後差,死亡率高,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好發部位為容易被陽光照射的皮膚各部位。
皮膚癌的分期
基底細胞癌與鱗狀細胞癌的分期:根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分為第零期至四期
黑色素細胞癌的分期
皮膚癌的治療方式
對未出現遠處轉移的皮膚癌而言,手術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病灶小則切除範圍小,病灶大則切除範圍變大,而且需要切除的鄰近正常組織範圍也加大、加深,以避免局部再復發,必要時甚至受波及的淋巴組織也得同時摘除。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免疫細胞治療成為癌症治療的新希望。這種療法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來對抗癌細胞,具有以下優點:
- 硬塊:它可能是平滑、發亮或帶蠟狀的硬塊
- 斑塊:有可能是像痣一般,但邊緣不明、顏色改變或腫大
- 紅色結痂:可能是紅色硬塊或是出血結痂
- 屑狀:有時是扁平、粗糙、乾澀或鱗屑狀
.jpg)
皮膚癌的分類
1. 基底細胞癌:這是最常見的皮膚癌類型,通常發生在長期暴露於陽光的皮膚區域,通常生長緩慢,並且很少擴散到其他部位,但如果不治療,可能會導致局部神經被破壞。
2. 鱗狀細胞癌:亞洲第二常見皮膚惡性腫瘤,更具侵襲性,會較快地擴散,常見於暴露於陽光的部位,像是臉部、手部和耳朵,並且有可能向其他器官轉移。
3. 黑色素瘤:亞洲第三常見皮膚惡性腫瘤,惡性度最高,是最危險的一種皮膚癌,生長速度快,並容易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黑色素瘤的顏色和形狀不規則,通常出現在已有痣或色素沉澱的地方。
4. 默克細胞瘤:是一種罕見的侵略性皮膚癌,較黑色素瘤更為惡性、病程進展更快速,臨床癒後差,死亡率高,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好發部位為容易被陽光照射的皮膚各部位。
皮膚癌的分期
基底細胞癌與鱗狀細胞癌的分期:根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分為第零期至四期
| 零期 | 即原位癌,範圍僅限於表皮 |
| 第一期 | 腫瘤厚度<2cm |
| 第二期 | 腫瘤厚度介於2~4 cm |
| 第三期 | 1. 腫瘤厚度 ≧4 cm,有或無一顆 ≦3cm之同側淋巴結轉移 |
| 2. 或腫瘤厚度<4cm,有一顆 ≦3cm之同側淋巴結轉移 | |
| 第四期 | 1. 有一顆3~6cm之同側淋巴結轉移 |
| 2. 或有明顯之骨頭或顱底侵犯並合併淋巴結轉移 | |
| 3. 或已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肺、肝、腦 |
黑色素細胞癌的分期
| 零期 | 即原位癌,範圍僅限於表皮 | ||
| 第一期 | ⅠA | 腫瘤厚度<0.8mm,無潰瘍 | |
| ⅠB | 腫瘤厚度介於0.8~2 mm無潰瘍 | ||
| 或0.8-1 mm有潰瘍 | |||
| 第二期 | 未穿透到皮膚以外 | ⅡA | 腫瘤厚度介於1.01~2 mm,有潰瘍 |
| 或介於2.01~4 mm,無潰瘍、無淋巴結轉移 | |||
| ⅡB | 腫瘤厚度介於2.01~4 mm,有潰瘍 | ||
| 或 >4 mm,無潰瘍、無淋巴結轉移 | |||
| ⅡC | 腫瘤厚度 >4 mm,有潰瘍、無淋巴結轉移 | ||
| 第三期 | 周圍淋巴結已受到侵犯 | ⅢA | 腫瘤厚度≦2 mm,無潰瘍 |
| 或≦1 mm,有潰瘍、有1~3顆淋巴結轉移 | |||
| ⅢB | 腫瘤厚度≦4mm無潰瘍 | ||
| 或≦2mm,有潰瘍、有1~3顆淋巴結轉移 | |||
| 或有通路中轉移或轉移合併淋巴轉移 | |||
| 或衛星狀轉移而無淋巴結轉移 | |||
| ⅢC | 腫瘤厚度≦1mm~ >4mm,且有1~3顆淋巴結轉移 | ||
| 或≧4顆淋巴結轉移或通路中轉移或衛星狀 | |||
| ⅢD | 腫瘤厚度 >4mm有潰瘍,且≧4顆淋巴結轉移無通路中轉移或衛星狀轉移 | ||
| 或通路中轉移或衛星狀轉移合併≧2顆淋巴結轉移 | |||
| 第四期 | 腫瘤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肺、肝、腦或已有遠端皮膚、淋巴結的轉移 | ||
皮膚癌的治療方式
對未出現遠處轉移的皮膚癌而言,手術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病灶小則切除範圍小,病灶大則切除範圍變大,而且需要切除的鄰近正常組織範圍也加大、加深,以避免局部再復發,必要時甚至受波及的淋巴組織也得同時摘除。
- 外科手術切除:
- 莫氏手術法 (Mohs Surgery):一種顯微圖像手術,適用於長在顏面且不宜大範圍切除的皮膚癌。
- 液態氮冷凍手術 (Cryotherpy):僅適用早期或小型表淺病灶,亦不適用黑色素瘤。
- 雷射手術 (Laser Surgery):常用來切除早期、小型、淺層、惡性度較低的皮膚表面腫瘤。
- 傳統手術切除:對未出現遠處轉移的皮膚癌而言,手術切除仍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
- 廣泛性切除:用於晚期、大型、深層、或惡性度較高的黑色素瘤病人,切除的區域除了病變適當邊緣切除外,還會依據腫瘤侵犯的厚度來決定。
- 冷凍治療:透過液態氮進行冷凍治療,對於早期原位鱗狀細胞癌治療比較有效果,不適用基底細胞癌與黑色素細胞癌。
- 光動力療法:在標定的腫瘤上使用具感光性藥物,在幾小時或數天之後,再用特殊光線照射,可活化化學物質以摧毀癌細胞。光動力療法優勢在於能選擇性殺死癌細胞而對正常組織細胞傷害小, 副作用也較輕微,包括光敏感、局部紅腫、患部搔癢燒灼感或暫時性的色素變化等。
- 放射治療:依病情的需要大致可分為三類:
- 手術後→輔助加強性放射線治療
- 不做手術→全程放射線治療:如果腫瘤不大且位置處在重要部位,為避免功能或外觀上的損害因而不採取手術治療時,則以全程放射線治療為主要治療方式。
- 已轉移→姑息緩和性放射線治療:當癌細胞由血液或淋巴轉移到全身,會以全身性的化學治療為主。此時放射線治療僅用於緩解轉移癌病引起的局部症狀。
- 化學治療:
- 非黑色素細胞瘤(如基底細胞瘤及鱗狀細胞瘤):一般而言,化學治療對非黑色素細胞瘤幫助非常有限,在表淺多發性的非黑色素細胞瘤,當其不適用於手術或放射線治療時,可使用含5-FU的藥膏塗抹患處以改善病變。對於局部嚴重型或己發生轉移的非黑色素細胞瘤,目前的抗癌藥物並無法有效的幫助病患延長生命。
- 黑色素細胞瘤的化學治療:基本上,化學治療對黑色素細胞瘤雖稍有療效,但最後結果仍然不夠理想。對轉移的黑色素細胞瘤,以Dacarbaz-ine (DTIC)和Nitrosourea等藥物(如BCNU、CCNU)為主的化學治療約有20%-50%的緩解率,其中有1%-2%的病人可以得到較好的長期療效,而且若超過兩年不再復發的話,癒後極好。對於己經完成根除性手術治療的局部嚴重型黑色素細胞瘤而言,研究數據顯示術後的輔助化學治療無法有效改善這些病患的總體存活率。
- 化療藥膏:有別於一般的化療,患者使用化療藥膏治療皮膚癌無須接受靜脈注射,患者可以在發病位置塗上化療藥膏,每日使用一至兩次,過程持續數星期。 5-fluorouracil(5FU)是最常使用的化療藥膏之一,多用作治療早期的鱗狀細胞癌或表層的基層細胞癌。患者塗上化療藥膏後,需要避免患處接觸到日光,而患處有可能出現發紅,或類似發炎的症狀。一般情況下,患者於完成治療後約一至兩星期,患處便會回復正常。
- 標靶治療:針對癌細胞的特定基因突變(標靶),進行專一性的抑制作用來達到療效。現在針對具有「BRAF V600 突變陽性」者已發展出有效的標靶藥物,可用於治療轉移性、無法手術的惡性黑色素瘤,且具有BRAF V600基因突變患者。
- 免疫療法:利用調節身體免疫系統的藥物,「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來刺激自己的免疫系統去攻擊腫瘤細胞,達到腫瘤細胞清除、甚至是臨床療效的一種治療。自2011年起,美國FDA通過Ipilimumab(CTLA-4抑制劑)用於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的適應症,也開啟了以免疫機轉治療皮膚腫瘤的契機。
- 免疫細胞治療:透過白血球分離術的過程收集病患自身的免疫細胞,再輸回患者體內,對免疫能力較弱的患者來說,若能同時大量補充具有活力的免疫細胞,活化身體的免疫系統,有助於加強對抗癌細胞的能力,且在細胞療法的輔助下可提高腫瘤對免疫治療的反應率,從而減緩疾病的進展並降低復發機率。
- 基底細胞癌與早期鱗狀細胞癌癒後良好,但需定期回診追蹤,防止復發或新發癌症,以及勿忽略任何皮膚變化,若有新長出或變化的痣,應儘早就醫。
- 黑色素瘤皮膚癌,有高度擴散、復發的風險,五年存活率高,但晚期轉移後癒後差、因此患者在完成治療後,宜定時複診並定期追蹤,確保癌細胞沒有復發跡象。即使皮膚癌有轉移或擴散,亦可及早進行治療。
- 由於紫外線對皮膚組織造成的傷害是無法逆轉的,因此曾患皮膚癌的患者較易在原發部位或其他部位再度復發,患者康復後需要對皮膚進行充分的保護,外出時做好防曬措施:每日塗抹防曬乳(SPF30以上)、配戴帽子與長袖衣物,減低紫外線對皮膚進一步的傷害。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免疫細胞治療成為癌症治療的新希望。這種療法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來對抗癌細胞,具有以下優點:
- 提高治療效果:免疫細胞治療能增強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識別和攻擊。
- 減少副作用:由於使用患者自身的細胞,免疫相容性高,副作用較少。
- 與傳統治療結合:可以與傳統治療方法(如手術、化療等)相結合,提高治療效果和患者的生活品質。